那之后,豆瓣慢慢壮大,员工慢慢增多。功能变得复杂,有了豆瓣电影,豆瓣音乐,小组,日记,广播,相册……豆瓣逐渐以书影音的文化资料库和评分体系为基础,逐渐成长为复杂多态的网络社群。
在书影音中,豆瓣电影是流量最大的。豆瓣电影的评分可以直接影响到票房。根据复旦经济学院研究员陈沁 2015 年在上海电影节的报告,周末上映的电影,豆瓣平均评分每高一分,一家电影院就多赚 35 万的票房。
曾经有人托关系让阿北修改评分,而阿北的答复是,整个豆瓣系统里没有“修改电影平均分”的后台功能。“做什么能让电影在豆瓣评分高一点?”“我确实不知道除了拍好电影,能做什么。”阿北说。
跟随豆瓣电影成长起来的是一批影评人,桃桃林林,magasa,柏邦妮…… 06 年在浙大读书时注册豆瓣的木卫二,大学毕业后,他做了独立影评人,给多家媒体供稿,豆瓣账号成为了他影评内容的备份地。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朋友,都是在豆瓣电影上认识的。
2009 年,豆瓣用户达到千万。随着用户量逐渐增大,更多的传奇开始在豆瓣产生,豆瓣用户鲍鲸鲸在小组里写下的第一神帖,拍成了票房黑马《失恋三十三天》, 06 年注册豆瓣的简里里用一篇篇日记开始了心理学创业, 2009 年加入豆瓣的福根儿,最早因为看星座运势加入的她,很快靠每天整理流行的图片相册在豆瓣上聚集了人气,还有豆瓣人津津乐道的豆瓣三大女神,晚晚,张辛苑和南笙……
如果以上你都没听说过,这不意味着你上了假豆瓣。个性化推荐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豆瓣产品去中心化的特性。豆瓣的用户鲜少受到不符合自己兴趣的信息的打扰。不同的兴趣圈子互相几乎没有连接。在知乎和微信上,热点和大V可以轻松辐射到的用户,在豆瓣上,只要用户不感兴趣,就不会被打扰到,也正因如此,建立起来的用户群体认同感和信任感特别强烈。
凭借着因志趣相投而产生的信任,很多人豆瓣小组租房子,更有很多人在豆瓣因为志趣相投而认识,相爱,结婚。
知乎网友因此评价豆瓣为“每个人都能在豆瓣上找到内心的桃花源”,“只有在豆瓣上,我才是真实的自己。”有豆瓣用户在豆瓣上写道。而豆瓣自己的说法是,他们打造了“大众的精神角落”。
在豆瓣发展的前几年,阿北会亲自面试每一位员工,在酒仙桥的必胜客,抛出著名的“北京有多少辆出租车”的问题。洪强宁回忆,他和阿北吸引了一批热爱python的文艺程序员,豆瓣一开始最早的时候,就有非常好的coding review机制。豆瓣的技术团队有很强的硅谷风格,是一群追求用优雅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人。
几乎所有的员工都是豆瓣用户。豆瓣的第一位员工,“教授”洪强宁是豆瓣的第两千多号注册用户,副总裁耿新跃的员工编号是12,在来豆瓣之前也已注册豆瓣,来豆瓣是想做个“自己也是它的用户的产品”,豆瓣公关小然在来豆瓣工作之前在豆瓣上出租过房子,甚至通过租房发展过一段恋情。
更多的豆瓣用户因为“上班可以刷豆瓣”、“阿北死忠粉”、“崇拜豆瓣的编程技术”等原因加入豆瓣。有位豆瓣员工在知乎上写道,“如果豆瓣的宣传语是‘选择豆瓣, 就是选择未来’, 我打死都不会来豆瓣。但是偏偏它的宣传语是‘你不只是在豆瓣工作,是和一群志趣相投的人一起生活。’这太他妈有诱惑力了。”
本文来自生意经,创业家系授权发布,略经编辑修改,版权归作者所有,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。[ 下载创业家APP,读懂中国赚钱的7000种生意 ]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